B2B 行銷|什麼是 MQL?為什麼不應該過度追求 MQL?

3 個原因解釋為什麼過度追求 MQL 反而會讓團隊與營收產生負面影響!

假如你在 B2B 企業打滾過的話,相信一定對 MQL 不陌生,因為 B2B 行銷的目標之一就是產生 MQL。但你知道過度追求 MQL 會帶來什麼問題嗎?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 MQL 的陷阱!

文章大綱

1. 首先,什麼是 MQL (Marketing-qualified Lead)?
2. 3 個盲目追求 MQL 的負面影響
- 過度依賴 MQL,重量不重質
- 行銷團隊變得短視,忽略長期增長
- 削弱行銷團隊對營收的貢獻
3. 那我應該改看什麼指標呢?
Photo by Isaac Smith on Unsplash

首先,什麼是 MQL (Marketing-qualified Lead)?

在 B2B 的世界,銷售流程與 B2C 完全不一樣,因為通常涉及的採購流程都很長,交易金額也相對較高,所以需要業務手把手陪(拉)著潛在客戶一步步走,從拜訪到報價,再從議價到簽約。

但不是每個填寫「聯繫我們」表單的潛在客戶都有一樣高的購買意圖,有些只是好奇詢價而已,所以行銷有必要在這個階段為繁忙的業務大大進行初步篩選,篩走不符合條件的名單,再把符合的轉交給銷售團隊。

所謂「符合條件」是在某種程度上表現出對產品的興趣,且具備購買能力的潛在客戶,比如他填寫了某篇行銷文章底下的「聯繫我們」,希望在 3 個月內導入產品(條件隨不同產品/團隊而定)而被行銷審核通過,轉交業務,這筆名單就叫 MQL。

MQL 是很多 B2B 行銷團隊的唯一 KPI,透過計算每次行銷活動後回收多少筆 MQL 以衡量活動的成效。但 Gartner 2022 年發表一篇文章就指出,許多行銷團隊都陷入了盲目追求 MQL 的誤區,以下就來分享文章的 3 個觀點!

3 個盲目追求 MQL 的負面影響

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經歷過這些情況:

  • 辛辛苦苦產生了大量 MQL,但最終卻沒有轉化為銷售?
  • 被要求達成 MQL 的目標,但卻不知道如何衡量 MQL 的質量?
  • 覺得 MQL 的定義很模糊,不知道如何與其他公司比較?

有的話,叮叮叮!你可能已經掉入盲目追求 MQL 的陷阱囉!

盲目追求 MQL 影響 1 :過度依賴 MQL,重量不重質

當主管設定了遙不可及的目標,團隊就會走偏,用錯誤的方式去滿足 KPI ,導致團隊浪費時間和資源在開發低質量的名單上!

曾經的我也為團隊設定了一個蠻激進的 MQL 目標,為了達到目標,團隊自然會放棄收單慢(但品質高的)的 Inbound channel 比如部落格,改為製作乾貨 PDF、白皮書、手冊指南等下載檔,並砸錢投廣加速名單蒐集。

但是這些名單品質往往參差不齊,其中很多只是抱著 FOMO (Fear of missing out) 或好奇的心態下載電子檔,並沒有真正對公司產品或服務感興趣,導致這批名單最終並沒有轉換為銷售,我也會稱之為「這批不純」🙅🏻‍♀️

「回收不純的名單又怎樣?業務還是可以試試看啊!又或者放到 EDM 繼續培養」你問。

事實上我們自己就有實驗過,對不純名單進行後續 follow up 或再行銷時, 87% 他們都對自己在哪裡留下的個資毫無印象,除了浪費業務時間,匯入 EDM 後也會拖累開信率/提升退信率!

盲目追求 MQL 影響 2:行銷團隊變得短視,忽略長期增長

過度聚焦 MQL 會讓行銷團隊忽略能為公司建立強大護城河的行銷投資,比如反應速度較慢的品牌建立、內容行銷和鐵粉經營等。如果團隊不斷被 MQL 目標追著跑,這些長期投資可能會被放到很後面,甚至放棄不做了,因為這些投資不能立即產生大量名單。

但試想想哪個全球知名品牌不是靠強烈品牌風格突圍而出?極端一點講,如果 Apple 今天不賣 Branding,改做乞求名單的行銷企劃,你還會喜歡這品牌嗎?

盲目追求 MQL 影響 3:削弱行銷團隊對營收的貢獻

最後一點,也是我認為行銷主管最需要深思的一點:行銷部門對公司的貢獻。

在老闆眼裡,行銷絕對是成本部門:廣告預算、KOL 業配、辦活動、做促銷…通通都是錢!加上 B2B 採購流程冗長,花出去的錢到底能帶來多少業績?

其次,MQL 畢竟只是「潛在」客戶而已,老闆日理萬機,才不會管你行銷為公司帶來千筆甚至上萬筆名單,只要沒有成交的都是爛名單!(當然任何行銷活動都會貢獻到品牌知名度/長期效益,但它難以量化,在此先撇開不講)

漸漸我開始意識到,除了 MQL 之外,我應該要利用其他與商業相關的指標來衡量行銷活動的 ROI,單單依靠 MQL 來判斷行銷企劃,其實會削弱團隊的價值,長期來說,過度依賴 MQL 實在是個不划算的投資!

那我應該改看什麼指標呢?

於是我開始看書找答案,綜合出幾個比較值得參考的指標,能幫你跳脫 MQL 跑量的迷思,非常建議行銷主管納入考量,例如:

  • 因行銷而來的名單的成交率(好好歸因行銷)
  • 不同平台之獲客成本 (CPA)(找出 ROI 最高之平台)
  • Lead to SQL 轉換率(著重名單品質)
  • 每筆 SQL 的成本 (CPSQL)(改看獲取高質名單的成本)
  • 甚至觀察長期 Win rate 有無提升(嘗試量化品牌知名度對成交的影響)
  • 等等…

但事實上,行銷和業務部門的數據很有可能是完全分開的,意味著從行銷 Lead-gen 到業務 Close deal 這樣的 E2E 報表 (End-to-end Reporting) 是做不出來的…這又是另一個值得深入討論的題目了 🫠

有如《量化行銷時代二部曲》裡鼓勵行銷人時刻反思:

為什麼這個指標很重要?

指標是活的,不要讓錯誤的指標帶領團隊走向錯誤的道路上。

如果大家有興趣,我也會寫一篇這本書的書評與閱讀筆記,請多多拍手讓我知道 🫶🏻

好書推薦:量化行銷時代【二部曲】

不知道大家看完後有沒有一些新想法?歡迎留言一起討論!

在將近 10 年的工作中,我親身經歷從 C 端轉職 B 端,發現很多行銷人在撰寫 B2B 文案時常常感到束手無策,找不到 2B 獨特的文案風格,寫不出能吸引企業客戶的內容。

因此我為各位製作了一本文案大全,18 頁超過 50 組文案,希望能幫助這些轉職苦手快速掌握 B2B 軟體行銷文案的精髓:

👉🏻 點此領取 B2B 文案大全 👈🏻

延伸閱讀:B2B 行銷|如何做 B2B 行銷?10 個蒐集潛在客戶名單的套路大公開!

如果喜歡這篇文章,請幫我拍手 1-10 下。
如果想看更多關於我的創業故事、行銷技巧,請幫我拍手 10-50 下。
也請記得 Follow 我的 Medium 文章平台,行銷乾貨、經驗分享、心靈雞湯不定期發布 😊歡迎你在文章底下留言,我很期待跟你討論或聊天!我的個人網站出生了!歡迎你來逛逛!

--

--

Connie Ma | 行銷。創業。軟體科技

Marketer / Co-founder @電旅出行|停不下來的香港人,現居台北,曾在英國、越南、澳洲留下腳印|熱愛發掘科技產品,研究消費心理學,看 Netflix 紀錄片,聽熱血澎湃的雷鬼動,做冥想做到睡著 🧘🏻‍♀️